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

災難使你意識到真相的原貌(奧修)

   災難的年代使你意識到真相的原貌。它一直是脆弱的,每個人一直處於危險中。只是因為在平常的日子裡,你是熟睡的,所以你看不見:你不斷做夢、想像未來即將來到的美麗事物,但是當危險即將到來,你會突然意識到可能不會有未來、不會有明天,這會是你唯一剩餘的時刻。

所以災難的年代是非常發人深省的。它們並不會為世界帶來任何新的事物,它們只是使你意識到世界的原貌--它們會喚醒你。如果你無法了解這點,你會發瘋;如果你了解,你就會覺醒。

這由你決定如何利用那個片刻:你可以驚慌、發瘋、被恐懼打倒、淚流滿面。但是那對你的家人、朋友或關愛的人沒有幫助,那也對你沒幫助。

發生的災難只是創造出一個局面,任何稍有智慧的人都會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去靜心,因為明天真的是不確定的。它一直是不確定的,但是現在比以往更不確定。

我們一直是處於危險中的。

你知道那句古老的諺語:「別問喪鐘是為誰而鳴,它一直是為你而鳴。」當某人死了,教堂的鐘聲會通知全村的人。但是永遠不要去問喪鐘是為誰敲的,它一直是為你而敲的。任何在此時死去的人…每個死亡就是你的死亡,因為每個死亡都是在提醒你不會在這兒停留太久。每個死亡都是一個被喚醒的機會。在死亡來到前,趁你還活著,去完成某件超越死亡的事情。

憂慮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你只會錯過這個片刻,你不會因此幫到任何人。不只你的父母、朋友、關心的人處於危險中,全世界都處於危險中。差別只是…某個人今天是有危險的,另一個人在明天會是有危險的--但是危險一直在那兒,所以去學習如何超越危險的秘密。

秘密在於,開始徹底的活,更全然的。更警覺的,這樣你才能發現你裡面某個死亡碰觸不到的東西。那是唯一的庇護,唯一的保障,唯一的安全。如果你想要幫助你的朋友和家人,讓他們知道這個秘密。

一定還會發生災難,這只是開始。利用這個機會喚醒自己--那是你能做的。除此之外,你無法做什麼。

情況比往常更危急,但是生命本來就一直被死亡緊緊咬住,這是一個覺醒的絕佳機會。死亡的來到總是沒有徵兆的,它會突然出現,你甚至連應對它的一個片刻都沒有。每個人都試圖隱藏那個死亡越來越逼近的事實--雖然是出於好意,但好意不會有任何幫助。他們是在傷害那個人。

所以那只是如何使用每樣東西的問題--無論它是什麼。正確的使用它。災難是偉大的,危險是偉大的,但是偉大的地方在於那個機會。   OSHO

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

與父母和解—怒氣和愛的衝突(奧修)

    問:我第一次很生父母的氣。我的怒氣和愛有很大的衝突,使我覺得很傷心。你可以幫我嗎?

奧修:如果孩子不瞭解可憐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、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他們所做的事,每個孩子都會很生氣。他們(以為)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好。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,他們的意識則為零。無意識之人手中的善意是很危險的,它們無法帶來他們意圖中的結果,搞不好還會恰恰相反。

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想把美好的小孩帶到這個世界上,但是看看這個世界,它就像一間孤兒院,根本沒有父母存在。事實上,如果它是一間孤兒院的話,倒也比現在好,因為至少你會做你自己—沒有父母來干擾你。

這個怒氣是很自然的,但卻是沒有用的。生氣幫不了你的父母,反而還傷害你自己。

據傳佛陀說過一句非奇怪的話:生氣是在為別人的錯誤處罰自己。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覺得它好像很奇怪:你生氣是在為別人的錯誤處罰自己。

你的父母在二十年前、三十年前,做了一件事,而你現在感到生氣。你的怒氣無助於任何人,它只會在你的心裡留下更多的創傷。我要向你解釋小孩子如何被養育長大的整個機制,你應該會比較瞭解發生過的事都是會發生的。你的父母被他們的父母制約,你無法找到最初要負責任的那個人,這已經一代傳一代了。

你的父母對你所做的事,就恰是他們的父母對他們做的事。他們是受害者。你將對他們抱以慈悲之心,也會高興你將不會在你的生命裡重蹈覆轍。如果你決定有小孩,你會高興將打破這個惡性循環,你可以變成一個句點。你不會這樣對待你的小孩或是別人的小孩。

你應該感到很幸運,有師父可以向你解釋父母和小孩之間的情況—複雜的養育、善意的出發點、壞的結果,每個人都盡力在做,而世界卻變得愈來愈糟糕。你的父母運氣就沒那麼好了,他們沒有一個師父—而你卻在生他們的氣。你應該仁慈、慈悲、有愛心。

他們不管做了什麼,都是無意識的。他們不會做別的。他們所知道的一切都在你身上努力過了。他們很受苦,也創造出世界上另一個受苦的人類。他們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受苦,而你可以清楚地瞭解人為什麼受苦。一旦你瞭解痛苦是怎麼衍生出來的,就可以避免在別人身上做出同樣的事情。

對你父母有點憐憫之心吧。他們努力地工作,盡了一切的努力,但是他們對心理的運作一無所知。他們並沒有學到怎麼當個爸爸媽媽,他們學到的是怎麼當個基督徒、怎麼當個馬克思主義者、怎麼當個裁縫、怎麼當個水管工人、怎麼當個哲學家—這些都很好、很必要,但是它們少了根本的東西。如果他們要生小孩,最重要的教導應該是怎麼當個媽媽、怎麼當個爸爸。

大家都認為你把小孩生出來,就知道怎麼當媽媽或爸爸了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對,就生小孩而言…這是生物性的行為,你的心理不需要受訓。動物都做得很好,小鳥都做得很好,樹木都做得很好。但真的生出一個小孩,跟當媽媽和當爸爸是兩碼子事。這需要很大的教育,因為你創造出一個人類。

我們可以在醫院裡弄男人的精子銀行和女人的卵子銀行,可以創造出兩個一模一樣的精子和兩個一模一樣的卵子,這樣就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小孩出生。其中一個小孩會被送到這世界,另一個小孩會在冷凍庫裡長大,他沒有意識,但全身上下都和另一個人一模一樣。如果第一個人出了意外,失去一條腿或是一個腎、必須動手術,那沒有問題:他的複製品正在醫院裡等他,他們可以從那個複製品身上取出一個腎—他生長的速率一模一樣,只是沒有意識而已—而且他的腎會和失去的那個一模一樣,可以取而代之。

複製品的想法看起來好像是醫學上的一大進步,但是它很危險—危險是因為這樣人類就變成一部有可替代零件的機器,就像任何一部機器一樣,哪裡出了問題你就換掉哪裡,如果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換掉的話,人類和靈性成長的距離就愈來愈遙遠了,因為他會開始認為自己只是一部機器。有一半的世界,共產主義的世界,就是這樣想的—人是一部機器。

你很幸運,可以瞭解父母的處境。他們並不是特別針對你的,換做別的小孩被他們生下來,他也會受到一樣的對待。他們的程式就是如此,他們也很無助。對無助的人生氣是不對的,這樣不公正、不公平,而且對你有害。

你真的可以藉由變成一個我所說的個體來幫助他們:更有意識、更警醒、更有愛心。看到你的樣子只會讓他們有所改變;看到你有這麼大的轉變,只會讓他們仔細思考,也許錯的是他們。沒有其他辦法了。你不能在理智上說服他們,他們可以做理智上的辯論,但辯論絕對是改變不了任何人的。唯一能使人改變的,就是你的個體性所散發出來的魅力、磁力、魔力。這樣你所觸摸到的,都會成金。

所以,與其浪費你的時間和精神生氣、和早已不存在的過去抗爭,不如把你整副的精力都拿去取得你個體的魔力。這樣父母看見你的時候,他們無法對你養成的特質、那些自然而然會吸引人的特質無動於衷—你在即使是怒氣確實會比較適切的情境裡,所散發的清新、善解人意、無條件的愛和善意。

只有這些能夠成為真正的爭辯,你一個字都不用說。你的眼睛、你的臉、你的行動、你的行為、你的回應,就會讓他們有所改變。他們會開始探詢你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、你如何成為這樣—因為人人都想要這些特質。這些是真正的財富,沒有人富有到可以不用擁有我所告訴你的這些東西。

所以,把你的精力放在蛻變自己吧。這會幫助你父母的。也許還會創造出連鎖效應也說不定,你父母也許有另外的小孩,他們也許會有朋友,就這樣一路影響下去。

就像你在寧靜的湖岸上坐著,向湖裡投下一顆小石頭。這顆石頭很小,所以它一開始先創造出一圈小漣漪,但是一圈接著一圈…一直傳送到遙遠的湖岸,湖有多遠,就傳送到多遠。而這只不過是一顆小石頭而已。

我們正活在某種新的氣氛中、新的心理之湖裡,不論你在這裡頭做了什麼,你都會在四周創造出某種震動。它會觸動人們,觸及那未知的泉源。

創造出正確的個體性的小漣漪吧,這會觸及很多人—尤其是那些和你最親密的人。他們會最先看到,並帶著極大的驚嘆來瞭解。所以感覺幸福一點吧,你有機會可以得到完全的蛻變。同時去幫助你的父母吧,因為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機會,憐憫他們吧。

http://www.osho.tw/ebook/book63_08.htm

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

錯過(missing)為什麼這麼吸引人?(奧修)

     鍾愛的奧修:錯過(missing)為什麼這麼吸引人?

迪娃拉吉:它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,因為藉由錯過、惋惜,自我才能生存。藉由不斷的尋找、渴求,自我才會存在,自我存在於應該「是」與「應該怎樣」之間。

當「應該」消失的時候,自我也會同時地崩潰。因此,所有道德系統、倫理規範都是自我的滋養物。道德人士是世界上最自我的人,其心理的機制是很簡單的:藉由尋求、探索,你活在不存在的未來,而自我本身因為根本就不存在,所以他只能存在不實在的未來裡。

如果你處在當下這一刻,自我甚至連短暫一秒的片刻都不可能存在。現在「在」、自我就「不在」,就好像光明「在」、黑暗就不在。光明出現、黑暗就消失:甚至說「消失」也是不太正確的,因為它根本就不在、又如何能消失呢?它純粹是缺席,光的缺席就是黑暗。

現在的缺席就是自我。讓自己不要處在當下就是自我——不要在當下,想著未來的某種可能性、未來長遠的目標、看著遠方的星星,目標愈遠大、自我就愈強壯。因此,那些所謂不俗世的人比所謂俗世的一般人有著更強烈的自我。修行人有很大的自我,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在超越死亡的七重天之外的那個很遙遠的目標——神或尼瓦那或莫克夏——這些看起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竟是他們的目標。

小目標、小自我,但這自我也是非常短暫的,一旦目標達到,你開始感到很挫折、沮喪。每天的日子,我們都這樣。例如,你想要有一幢漂亮的房子,但就在你擁有之後你開始覺得沮喪:你的自我需要另一個新的自我才能存活下去,於是它開始幻想要一個更大的皇宮。

你不斷地在尋找一位合適的女人,但你一旦得到手,你也就不想要她了:或許你需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了解到這個事實,但這是另一回事,最主要的是你對她早已不再感到有任何的興趣。現在,你的自我需要另外一位女人好讓自我的旅程可以繼續。

自我在現在與不存在的未來間旅行,如果你問我這是什麼現象,我的定義是「珊撒拉——世界」。自我從現在到未來的旅行就是世界;但是自我根本就不用旅行,只要處在當下,珊撒拉就結束了,你就處在涅槃,三摩地和開始的狀態。因此,開悟不應該只是個目標,你如果把它當作目標,你就錯過了。

多少世紀以來,所有的佛都告訴你一個簡單的事實:「在」——而不要去「成為」。你們一生的生命就包含在這兩個字中間。「在」就是開悟,「成為」是無知的,但人們一直被教導著去成為這個或成為那個,而且再加上頭腦的詭計多端,它甚至把神、尼瓦娜和開悟當成目標,然後他們開始詢問如何到達目標。這些目標是無法到達的,想要到達的頭腦就是唯一的障礙。它們就在這裡,你必須放下追求的頭腦,忘掉從這點到那個點的旅遊,你只要放鬆,一切就達到了。

老子稱之為「無為」——沒有作為的作為。你根本不用移動,就達到了;你哪裡也不用去,你甚至沒有想到要去哪裡,你就已經到了。突然間你領悟到:「我其實從來不曾離家,我只是睡著了,在睡夢境中開始夢見『到達』」。

那些給你目標的人就是你的敵人,那些告訴你要如何「成為」和「成為」什麼的人就是在毒害你的人。真正的師父會對你說「你不要成為什麼,你已經就是了,不要再追逐陰影、靜靜地坐著、「在」就好。靜靜地坐著,什麼也不用做,當春天來臨,草木就會自然生長。」

 
  http://www.osho.tw/ebook/book14_10.htm


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

愛何以會變成執著?(奧修)

     當愛成為執著時,就成了負擔與束縛。不過,愛何以會變成執著呢?首先要知道的是,假如愛成了執著,那你只是活在一個愛的幻象當中,你不過是在愚弄自己,以為那是愛。真正的情況是,你對執著有需求,如果你再看得深入一點,你將會發現你還有被俘虜的需求。

人對自由有隱約的畏懼,每個人都想當奴隸,雖然大家嘴巴上都講自由,但沒人有膽量進入真的自由,因為當你真正的自由時,你是單獨一個人的。

唯有當你勇於單獨,你才能享有自由。

然而,沒有人勇敢到可以承受得了單獨,你需要別人。為何你需要別人?因為你害怕自己的孤單,你對自己感到厭倦。

說真的,當你孤單的時候,一切彷彿都沒有意義了,和某個人在一起可以使你保持忙碌,於是你在身邊製造出表面上的意義。

你無法為自己而活,所以你開始為某個人而活。別人也是如此,由於沒辦法單獨過活,所以必須尋求某個人作伴。兩個都害怕寂寞的人湊在一起,他們開始演一齣戲,一齣愛的戲劇,但其實他們要找的是依附、約束與包袱。

所以,你所欲求的遲早會實現,這是人間最大的不幸之一,任何你所欲求的都會實現。你遲早會得到你要的,接著前戲階段就結束,當前戲已經盡了功能,它轉眼就消失。當你變成一位妻子或丈夫、當你們成為彼此的奴隸、當婚姻開始之後,愛立即無影無蹤。

愛只是雙方可以相互奴役的錯覺,所以愛會消失。

你不能接受要求奴役的關係,那太難堪了。你無法直接對某個人說:「請做我的奴隸。」他勢必會對你起反感;也不能說:「我想當你的俘虜。」於是你只好說:「沒有你,我活不下去。」不過你指的就是那個意思,沒有兩樣。當你這個真實的希望完成時,愛就結束了。然後,你開始覺得束縛與受限,接著你開始掙扎著要自由。

記住這一點,這是頭腦的弔詭之一:人對得到的一切會心生厭倦,他所嚮往的是自己得不到的。當你獨自一個人的時候,你渴望能有一些奴役與束縛;當你被綁住的時候,你就開始想要自由。只有奴隸才會渴望自由,這一點都不假,而自由的人則是想再當一次奴隸。頭腦一直就像個鐘擺,不斷在兩極之間蕩來蕩去。

(真正的)愛不會形成依附,依附是人的需求而愛只是他用來滿足需求的幌子。牢記這件事,且每當你做某件事時,進入你的內在深處挖掘讓你做這件事情的根由。假如真愛存在的話,它永遠不會轉而成為執著。

是什麼理由讓愛成為執著?

當你對你的愛侶或鍾愛的人說:「我要你只愛我一人。」你已經開始佔有對方,一旦如此,你等於重重地羞辱了對方,因為你將人家貶為物品。

當我佔據你的時候,你就不再是一個人,而不過是我的其中一件用品。我在利用你,你是我的東西、我的所有物,所以我不讓其他人使用你。

這是一項協議,我同意被你佔有,讓你將我物化;這項協議的另一面是,從現在起沒有人可以利用你。雙方都感受到被約束與羈絆,因為;我使你淪為奴隸,所以你也可以使我淪為奴隸。然後,一場奮力的掙扎就展開了。

我想做一名自由的人,而我依舊想要持有你;你想保有你的自由,並且還可以佔有我,這是一種抗衡。

如果我佔有你的話,我將會被你所佔有;如果我不想被你佔有,我就不該佔有你,如此佔有的行為就不該出現在你我之間。


我們必須維持單獨的個體性,在獨立、自由的意識中行動。我們可以聚在一起、融入彼此,但沒有誰佔據誰,那麼,就不會有人受到拘束,也沒有人執著。

當你依附別人的時候,你失去了自己的單獨性,那意謂著你喪失了一切;只是藉著某個人需要你的感覺,只是某個人與你在一起的感覺,在那樣的感覺中,你失去了所有的一切──你失去了自己。

不過詭詐的是,你既想獨立,又想佔據別人;而對方也在玩相同的花招。所以,如果你不想被佔有的話,就不要去佔據別人。

如果你喜愛自由也想要自由,基本上,這代表你已經對自己有深入的瞭解。你現在明白自己一切俱足,你可以與某個人分享,不過你是獨立的。我可以分享我的愛,我可以分享我的快樂,我可以與某個人分享我的狂喜、我的寧靜,但那是分享,而非倚賴。

如果沒有半個人在那裡,我還是照樣快樂與狂喜;若某個人在那裡的話也很好,我可以與對方分享。

當你覺悟到你內在的意識與核心,那時的愛便不會為成執著。要是你不知道你內在的核心,愛即會成為執著;而要是你知道的話,愛會成為祈禱。

然而,你必需先存在才能愛,可是,你並不存在。現在的你還不存在,當你說:「我一愛上某個人,就會變成執著」時,事實上你說的是你並不存在。

所以說無論你做什麼,最後都會是一場錯誤,因為做的人並不在;內在覺知的那個點並不在,所以你所做的任何事都會演變為錯誤。

先存在,然後你才能夠分享你的存在,那種分享將會是愛。在那之前,你做什麼都會變成執著。

你的內在是如此空乏,使你想去抓取任何可以讓你感到安全的東西。你沒有根植於自己,所以你想找其他東西當做你的根。

當你的根紮在自己身上時,當你知道你是誰,當你知道你裡面的本質,當你清楚你裡面的意識,那時候的你不會去執著於任何人。     ~OSHO


如何練習不要將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,也不要壓抑自己?(奧修)

問:如何練習不要將我們的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,也不要壓抑自己? 答:表達和壓抑是同一個錢幣的兩面。它們是對立的,但是基本上它們並不是不同的。在表達和壓抑這兩者當中都是以對方為中心。我在憤怒——我壓抑我的憤怒。我本來要將憤怒對你表達,現在我對你壓抑我的憤怒,但不管是表達或壓抑,那個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