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自然之道(奧修)

    當鞋子合適的時候,腳被忘卻了;當腰帶合適的時候,腹部被忘卻了; 當心靈正確的時候,"贊同"和"反對"都被忘卻了。沒有驅使和強制,也沒有要求和誘惑,這時候做甚麼事情都是自在的,我們是一個自由的人。輕鬆是對的,有了正確的開端,我們就會一直輕鬆下去。不過,還要忘掉甚麼是正確的方式,也要忘掉必須輕鬆地去經歷。

"有為"當然能成事,但"無為"卻能成就更多。通過意志可以做出很多事情,但放下意志卻能夠做得更多。通過意志無論做成甚麼,總會成為一種負擔,成為一種衝突和內在的緊張。如果我們為免失敗而一直堅持著,就要消耗很多能量,最後那個堅持會把我們消耗掉。只有通過無為,不會把得到的東西變成負擔,也只有不成為負擔的東西才能恆久。只有完全自然的東西,才能永遠與我們在一起。

要通過完全忘我,才能做得到真實地存在,甚至對於真實這一狀態的追求,都會成為一種障礙。有所追求就是不能忘我,一旦努力地忘我,也就形成了新的障礙。

我們能夠努力地忘我嗎?一切努力都出於自我,自我在努力中膨脹,而自我就是疾病,所以必須放下一切努力。我們必須自然地存在,重返就像初臨人世的孩子,無所謂是非,對於事物的界限一無所知。若在腦海形成界限,去辨別對錯,我們就患病了,亦已遠離了真實。

孩子自然地活著,他們完整而無須任何努力。任何努力都是內在的衝突,內心被分成了兩半,一半贊同另一半反對。我們可以卓有成就,尤其在俗世裡,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做成許多事情,而努力卻是一種進攻,一種暴行,一種爭鬥。在內心世界裡,努力更會一無所獲,那些努力去開始的人,最終都無奈地放下了。

在物質世界中,沒有甚麼比自我更成功,而在精神世界裡,卻沒有甚麼會比自我更失敗。兩個世界截然不同,這是必然的,是自我令兩個世界互相對立。

如果覺得還有事情未圓滿,人心就不得安寧,於是孜孜以求,一旦求之不得,夢就出現了。只要有欲望夢就隨之而來,是欲望引致做夢,夢是欲望的影子。當所有作為的動機都停止了,再也不需要到達任何地方,這樣在夜晚睡覺的時候,也能成就"覺悟"。

當睡醒了睜開雙眼,看見最后一顆星星從天幕消失,發現一切早已存在,只是太想看見以致看不見。它們一直存在著,而我們卻帶著欲望,匆匆地向未來趕去,來不及看一眼。這一晚覺悟到無欲無求,沒有目的,一切努力就停止了。剎那間對自身覺知了,對存在的真相也覺知了。

莊子指出不要有為,他是對的,因為我們不能作出完全的努力,不能飽受挫折直到所有作為都停止。我們的努力總是不完滿的,意念總在說:"再用一點力,肯定會發生甚麼的,再進一步目標就近了,我們怎能洩氣呢?要加一把勁,因為每天都在接近目標。"就是因為不可能作出完全的努力,我們也不會有徹底的失望,可以花費大量的時間,去繼續這種半心半意的作為,這就是我們一直的做法。

所以莊子說,最好從開始就放下,因為不得不放下。要不從開始就放下,要不最終無奈地放下,但最終的時刻總是姍姍來遲。

行動有兩個方法,一個是竭盡全力至徹底失望,最終認識到通過努力無法成事,到時就會放下努力。另一個方法是從開始就無所努力。

要了解和體驗但不要陷入,記住一點:我們是不會甘心半途而廢的,一旦陷入就必須完成整個過程,因為意念中有追求圓滿的傾向,未完成的事情會令人緊張。不僅人類,甚至動物也會這樣。如果畫半個圓,一隻猩猩過來看到了,假如旁邊有粉筆的話,牠也會急不及待地把圓畫完整。所以,如果想大笑而不能,就會有壓力,想痛哭而不能,也會有壓力,想發怒而不能,又會有壓力。

我們的自我患了病,是因為一切都沒有完成。從來沒有完全地笑,完全地哭,完全地怒,沒有完全地恨,也沒有完全地愛,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完全的。這些未完的心事纏繞著,腦子裡總有很多念頭,就造成不自在,也不會有在家的感覺。

莊子說最好不要開始,一旦開始就必須完成。請理解這一點,不要陷入一種惡性循環。莊子是一塊珍寶,因為他的道是悟出來的,沒有法門和禪定,他說只需要了解事實的真相。

我們為出生努力過嗎?為身體長大努力過嗎?為呼吸空氣努力過嗎?萬物自行消長,為甚麼要去操心?讓生命自然地流動,順其自然,不要掙扎,不要逆流而上,甚至不要游動,只是順著水流漂浮,讓流水帶我們到達一個地方。做一朵在天空飄蕩的白云,沒有目標,這種飄蕩便是終極的自在。

首先要明白這一點,就是要自然。必須避免任何不自然的東西,不做任何違背自然的事情。自然已經足夠好,我們不能再改造它。但自我卻說: "不,我可以改造自然。"這個改造的慾望就是教養的起因。教養是改造自然的企圖,而所有教養都導致病態,一個人越受教養就越會遇到危險。

"道",意味著自然就是生命之源,它是不能被改造的,一旦試圖去改造,就會使它殘缺,孩子也會因為被改造而變成跛子。每個孩子都生於道,隨後卻被社會文化和道德宗教,把各方面都弄成殘廢。盡管他們處在這個世上,但不是真正的活著。

莊子和前輩老子都是反教養的,他們崇尚純粹的自然。樹木比我們活得好,甚至鳥和魚都比我們活得好,因為牠們更富活力,能夠跟隨自然的韻律起舞。而我們完全忘記了自然是甚麼,更會譴責生命的本源。

所謂"道",就是自然地繁衍自己,在愛自己,在進入更深層的愛和喜悅。如果我們違背自然,也會譴責愛,會在生活的周圍樹起道德觀念。但無論如何冠冕堂皇,都像監獄一樣把人禁錮。無知的人或許覺得這才是生活,但清醒的人會覺得這不是真正的活著。

為甚麼莊子的寓意很危險,很有革命性質和叛逆精神?是因為他說:"讓萬物自然消長,不要設置任何限制。"真的可以改造自然嗎?我們不過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部份,像一個原子,怎能迫使自然圍繞我們轉動?

莊子是十分叛逆的,他說過:"充溢的生命,就是自然的狀態。有了活力和喜悅,以及隨之而來的平衡,這就足夠,無須再去努力。"自然界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,玫瑰自然地開放,杜鵑自然地啼鳴。看看一頭鹿,牠生機勃勃而充滿活力,靈活敏捷。看看一隻野兔,是那麼敏捷和機警。

舉目四望,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。玫瑰未經努力就能美麗,星星未經努力就能璀璨,人為甚麼不能自然地活著?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,就如玫瑰和星星那樣。

所以莊子說:"順其自然你將開花。"如能深深地領會他的寓意,就知道努力地活著毫無意義,於是我們就不需要努力,不須按部就班地計劃未來,而是憑著意識活在此時此地。當下即是一切,當下即是永恆,這就是活在佛境。我們欠的是把握機會去開花,因為太過專注於目標了。

花朵無須努力而盛開,因為能量沒有被目標所揮霍,不須計劃將來而活在當下。要像一朵花,像一隻鳥,像一棵樹,像一條河流,或像一片汪洋。不要像人,因為人出了毛病。自然之所以是自然,就是因為不需努力而自發地成長,這是莊子的精華所在。~OSHO


 


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自私和分享(奧修)

    自私是一種自然現象,無私是人們硬加上去的。自私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,除非我們到達了融入宇宙的境界,否則做不到真正的無私。如果假裝無私,那只是一個偽君子。道理雖然有點複雜,但應該能夠很好地理解。

首先自私是本性的一部分,我們必須接受這點,既然是本性的一部分,就會有一些基本的作用,否則自私不會存在。因為自私我們才能活著,才懂得關心自己,否則人類早就消失了。

想像一個孩子,如果生下來就無私的話,他就不能繼續生存。吃東西是自私的,成千上萬的人正在挨餓,而我們卻在吃東西。成千上萬的人因生病而死亡,而我們卻能維持健康。

如果孩子沒有帶著自私的本性,當一條蛇靠近,為甚麼他要躲避呢?讓蛇咬吧。是自私保護著孩子,否則他會走到蛇的面前。

如果獅子撲到面前要吃人,就被它吃掉吧,這是無私。獅子餓了,我們提供食物,這種無私不好嗎?我們不應該保護自己,不應該和獅子博鬥,只要將自己變成獅子的大餐,就是無私。

我們要變得自然,完全自然,毫不慚愧地自然。是的,我們要懂得自私。很少人敢於這樣說,他們沒有勇氣,而他們都是自私的!這是故事裡最令人吃驚的部分。

為甚麼有些人好像無私的呢?其實那裡有一個動機,他們希望進入天堂,在天堂裡獲得所有的快樂。他們不是在犧牲甚麼,只是在進行交易,他們是生意人。生命真是渺小,七十年很短,如果犧牲七十年的快樂而獲得永恆,那就是一筆很好的交易,但這不是無私。

那為甚麼要教導人們為人服務呢?或許我們不曾問過這樣的問題,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服務,所有這些服務,都是有某些目的和動機的。

所以,服務已經變成一個低級骯髒的詞,最好不要再用它。我們能夠分享,但最好不要以服務之名去羞辱別人。當我們說為別人服務,就感覺自己很了不起,其實已經把別人貶低為寄生蟲,或者是次等的人,而我們卻感到優越。好像犧牲了自己的利益,其實只是在貶低別人。

如果我們擁有某些東西,從而得到快樂和寧靜,那就分享它。不過請記住,在分享的時候要沒有動機,不是說分享它就能夠進入天堂,而是說應該沒有任何目的。

只要能分享,我們就會有巨大的滿足感。處在分享之中就是滿足,除此之外沒有目的,分享本身就是終點。我們會感激接受分享的人,但不會希望別人感激我們自己,因為不是在提供服務。能相信以分享取代服務,才有能力拒絕所有接受服務的機會,以及那些令世界變得醜陋的機會。如果給一件醜事取個漂亮的名稱,就會忘記它的漂亮只在表面,而事實上是醜陋的。

花兒盛開的時候,它們是自私的嗎?太陽放出光芒的時候,它是自私的嗎?為什麼要擔心自私呢?

我們能來到世上只是一個機遇,是一個開端而不是終點。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愚蠢的服務上,我們必須開花,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開花。要變得覺知和警醒,具有完全的意識。在這樣的意識中才能清楚知道,自己能夠與別人分享甚麼,怎樣才能滿足別人的需要。世上或許有百分之一的需要無法滿足,我們可以與有需要的人分享,但首先必須有別人所需的東西。

人類已經擁有足夠的才智,能使任何人變成一個尊貴的人,但不需要去服務,而是需要去分享我們的意識。我們的存在和見識,我們的尊嚴,不過我們首先必須擁有這些。

首先我們要懂得自私,完全地自私。開花然後發出芬芳,去與那些不幸的人分享。他們與我們有著相同的潛力,只是生活沒有讓他們進入到內在,他們沒有感受到自身的神性。我們要自然,要接受我們自己的自然。有件事情很確定:我們開花時無法避免要去分享。在花開的時候,沒有辦法留住自己的芳香,無法將芳香封閉起來,它會溢出而散播到四面八方。因此首先要豐富自己,變得自在。先成為真正的自己,然後就會有芳香散發出去。不是去提供服務,純粹是一種喜悅的分享,也沒甚麼比分享喜悅更快樂了。~OSHO


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

區分愛與執著(奥修)

      我們都要面對一個大問題,要明確地區分愛與執著。這兩者看起來差不多,但並不相同,甚至好像相反,恨也比執著更似愛。執著正是隱藏了恨的事實,而顯示出愛的假像。它用獨佔心來毒害愛心,沒有別的毒性比得上執著了。

很多人心中都有執著,因為自我分不清執著與愛。只看事物的外表總會成為受害者,因為會把執著當成愛。一旦這樣就會錯過真實,因為滿足於一種虛假的替代品,而不去尋找真實的東西了。以為這就是真的,其實已經被欺騙。

獨佔心這種執著就是虛假的愛,也許憎恨還好些,起碼它是一種事實。也許恨也有變成愛的一天,但獨佔心永遠不會變成愛,唯有放下獨佔心真愛才能出現。為甚麼執著看上去像愛呢?它們之間那些微妙的區別在哪裡?

去愛意味著去與別人融合,這是一種消融,是一個無底的深淵。愛就是不停地往下掉,沒有終點。去愛就意味著,別人已經和自己同等重要,以致在愛中能夠失去自己。即使把重心偏移自己一點點,那麼愛就會變成一種手段,是利用和剝削別人,是把自己的滿足和快樂,建立在別人可能的痛苦之上。真愛以融合為目的,融合與死亡相似,這就是人們害怕愛的原因。或許會談論愛,或許會歌頌愛,但在內心深處卻害怕愛,因此不曾真正愛過。

那些愛情詩篇和讚歌,都只是一些替代品,讓人歌頌愛而不是去愛,讓人不去愛而感覺正在愛。愛就是如此深的需要,以致沒有愛就無法生活。沒有真實的愛,就需要找到一些替代品。替代品當然是假的,但至少能在一段時間內,給人一種處在愛中的感覺。即使是假的愛也是一種享受,只不過遲早會發現是假的。愛意味著融合,但執著只是去抓緊。相愛意味著雙方已經無分彼此,是如此信賴以致都能把自我放下。

人們說愛是盲目的,真是這樣!但不是愛人的眼睛瞎了,而是當兩個自我都被冷落一邊時,從其他人的角度看就是盲目的。這也是一種瘋狂的狀態!所以人們也說愛是瘋狂的。已經不以自己為本位,充分信賴對方以致不需要去考量。懷疑是顧慮的基礎,充分的信賴令人不再懷疑,顧慮就停下來了。如果不用顧慮,心中又怎有自我的位置? 懷疑或不信賴才需要它。

愛是信賴,是自我的消亡。兩個中心向著對方移動,合成為一個重點,生命存在的重點。這是如此平衡和美好,以致不會在腦中產生半點懷疑。在這種全然的信賴中,有著極大的幸福,當我們能夠去感受它,就會有所洞見。種幸福是如此美好,沒有甚麼事物可以和它比美了。

愛有如此高的價值,以致假貨出現,自我用執著製造出一種假愛。真愛在說:被對方佔有。執著卻說:只佔有對方就好。真愛在說:彼此融合。執著卻說:征服對方。 執著要對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,要剝奪對方的自由,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影子。真愛是給對方新生命,而執著卻是讓對方枯萎,剝奪對方生命的內涵。那些所謂的情人總是互相扼殺,因為他們帶著心理毒素。

所謂的愛就是互相扼殺,不然世界怎會仍然這樣醜陋?有這麼多說自己在愛的人,丈夫愛著妻子,妻子愛著丈夫,父母愛著孩子,孩子愛著父母,朋友愛著朋友。每個人都說在愛,但為甚麼還有這麼多的失落,這麼多的痛苦?

人們在這方面出了很大的差錯,正是在根基部分出錯。其實所說的那些都不是愛,否則不會再有恐懼。愛得越多恐懼就越少,完全愛著的時候恐懼就消失了。如果執著於獨佔,恐懼就會不斷增多。因為在希望獨佔的時候,總是會害怕別人離開的,懷疑總是在頭腦裡揮之不去。

當堵塞了所有的可能,生命就陳腐了,所有事情都變得枯燥無味,並且毫無意義。出現了一種單調和厭倦,而這種情況越嚴重,就會越執著於獨佔。當生命衰落時,當愛消失時,當某些東西正從手中滑落時,就會變得更執著。變得更具自我保護,製造更多的牆,更多的監獄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。

越禁閉生命的活力就越少,就會更害怕有些事情快要發生。而愛確實在消失,所以又要製造出更堅固的監獄,那麼愛也會消失得更快。有許多細微的東西在共同作用,例如不停地嫉妒,或把對方當成物件。因為物件只會服從不會反抗,比人更容易獨佔。

當愛別人變成一種挫折,其實是因為假愛才會變成挫折,於是漸漸愛上物件或動物:貓狗︑汽車或房子。愛動物或物件總會更容易些,一條狗總比人更忠心,也不擔心牠會離開。人會離開而且無法挽留,當別人離開,我們整個自我都崩潰了,感到受了極大的傷害。為免受傷而要盡早囚禁對方,好讓對方變得像動物或物件那樣。

不過這又是痛苦的來源:一個人被獨佔就成了物件,但相愛卻需要一個活人。物件可以被獨佔但不會有回應,可以擁抱汽車,但汽車卻不可能回抱。可以親吻汽車,但卻無法得到汽車的吻。

就是這樣痛苦,如果獨佔那就是在扼殺。在成功的那一刻,也是整個榮耀喪失的一刻,現在已經得不到對方的回應,因為要在自由中才能回應。不允許自由,是因為並不是真的愛著。獨佔是不可能的,愛不是去獨佔,因為愛的本質是一種真實。如果真正愛著,就不會去建造一條管道,將芬芳侷限在自己與愛人之間。愛是這樣的現象:在它發生時會不斷超越愛人,一直擴展,就像湖中的漣漪。

向湖中投一塊石,漣漪泛起,然後不斷擴大直至平靜。如果真的愛著,那種能量就不是線形而是圓形,相愛能創造出一種波。當真的愛著,就是往愛湖投進一塊石頭,湖中每個人都受到波及,而不是只有相愛的兩人。當真的愛著,愛就會不斷傳達四周,而無法使它侷限於管道。芬芳升起,執著是去緊閉門窗,而愛是把芬芳傳到屋外。

向湖中投一塊石,它必定會落在一點,然後波紋擴大。真正相愛,就是落入一個特定的點上,有一個特定的人。但那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,愛會不斷地擴大,整個世界都會跟著受惠。在石頭落下的地方有一個中心,漣漪從那裡泛起直到平靜。雖然有一個相愛點,但愛不可能就停在那裡,因為它在不斷成長,沒有人能夠把它封閉。所以愛人只是一個門口,只要把門打開,整個宇宙都會感受到愛的芬芳。

愛著一個人就會在那裡找到神性,相愛顯示出兩個人的神性。而一旦找到了,那麼所有東西都帶著神性:樹有神性,雲有神性,乞丐有神性,每個人都帶有神性。如果真愛已經發生,已經看見了彼此神聖的本來面目,那麼,每個地方都是神聖的地方了。

在真正愛著的時候,不會擔心自己的香氣會飄向別人,也不會擔心愛人的香氣會飄向別人,我們會為此而感到快樂的,整個世界因我們得到了更多的祝福。如果擔心而試圖封閉那些香氣,就會出現獨佔心而扼殺愛。不要試圖獨佔,讓愛成長為一種大愛而到達每個人。只有那時才是真正的得到,因為只有當整個世界都得到時,我們才是完全得到。

這是問題的重點:如果愛是限制,那就像把樹栽在盆裡那樣。不僅它的根會壞死,整棵樹都會被毀掉。樹必須上下伸展,它的花會給很多人芬芳,它的分枝會給很多人蔭涼,很多人會享受到它的果實。愛之樹還是扎根在我們心裡,但它在不斷成長。愛可能是最偉大的樹:它能向天空無限伸展,不可能限制它,不可能封閉它,不可能使它變成有限,愛的自然屬性就是無限的。而自我卻是這樣的東西:想佔有一切,也唯有不斷地去佔有,它才能繼續存在。自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,它會使人蒙蔽,永遠都不知道真實。~OSHO







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

兩種活法(奧修)

    我們的生命只有兩種活法:正確和錯誤。正確的活法是分享和愛,錯誤的活法是收藏和剝削,愛和錢就是這兩種活法的標誌。

愛是正確的方法,錢是錯誤的方法,很多人都生活在錯誤的方法中。為甚麼很多人都錯了?驅動力是甚麼?準則在哪裡呢?我們必須想通想透,只有這樣才能領悟佛陀和耶穌,因為他們走在愛的道路上,而愛和金錢這兩條路永遠不會相交。如果走上了金錢道路,我們又怎能與他們相遇?

在金錢道路上的人,無法懂得在愛的道路上的人,因此他們從來都不會相遇。就算敬拜佛陀或耶穌,也會因錯誤的理由而敬拜。為甚麼呢?我們首先要知道,為甚麼愛會變得如此艱難,這是基本。為甚麼不能夠愛?如果能夠愛,那就永遠不會執著於金錢了。

從一開始在孩子的頭腦中,某些東西就被錯置了,這是無法愛的原因。事實上愛是一種自然現象,自然的事物都極其美麗,但無法被操縱。一旦去操縱,它們就會變得不自然,就會缺乏某些東西而變得不美了。

孩子出生之後,他們的愛就被操縱,父母說:"我們是你的父母,要愛我們。"好像愛是一個邏輯推論:"我是你的爸爸所以要愛我。我是你的媽媽所以要愛我。"但愛不是"因為所以"的邏輯,如果這樣操縱孩子,他們就不能產生自發的愛。我們去操縱和控制,正是擔心孩子會拋開自發性,害怕他不愛我們而已。

在產生自發的愛之前受到強迫,孩子會因無助而服從。但他們也學會出賣愛,然後就產生了算計,成了一個生意人。笑,但內心深處是憤怒的,愛,而內心深處卻是恨。

為甚麼孩子對父母會有恨:不是必然會這樣,而是一種惡性循環。首先,孩子與父母衝突是自然成長的必須,他們必然會與父母作鬥爭,否則永遠不會成長。最初的衝突就在孩子出生的時候,這也是母親生產時感到如此痛的原因。

母體要把孩子留在裡面,這是無意識的恐懼。因為孩子正要離開,去成為完整和獨立的生命。其實孩子必須離開的,否則會困死在子宮,這是自然的離開。如果母親對此有所了解,生產時就能减輕痛楚,因為她會努力地協助孩子出生。

這就找到問題的根源,如果孩子不能順利離開,就會產生潛在的恨。如果日後再強迫他去愛父母,這種恨就會留在內心深處,而把愛變成了一個假象。孩子只是因無助而服從,並不情願,這不是自發的愛。

如果父母加上更多的限制,慢慢地自由也被扼殺,孩子感到痛苦,新的恨就產生了。要怎樣處理這些恨呢?也許父母還是繼續去壓制,可是每一次壓制,都表示方向發生了一次錯誤。必須領悟和接受那些衝突,不要製造更多的壓力,因為衝突是成長的一部分,孩子一定要離開的,必須給予越來越多的自由。

自由不會成為一種混亂,而會是一種秩序。如果剝奪了自由,孩子就會在愛的名義下受到傷害,正是這樣令他們的頭腦帶著憎恨。如果孩子憎恨父母,那麼他們將不能愛其他人,他們看見父母就已經聯想到恨了。

如果在愛的背面都隱藏著恨,這樣愛就成了一種分裂,感染了心理毒素。那就必須等待,到孩子真正與另一個人相愛,才會是最終的獨立。到那天孩子才真正出生,正式完成出生的過程,而整個過程,卻持續了幾十年或更長的時間,每天都有痛苦和衝突。

從孩子出生,父母就試圖限制他們的自由,而愛只有在自由中才能產生。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,如果我們嘗試去操縱,就會摧毀那種自發性。孩子只是努力地嘗試愛我們,但只是一種交易。孩子在說"我愛你"的時候,已經在玩一種騙人的遊戲了。

我們必須給予孩子自由,祈禱著,等待孩子產生那種自發的愛,除此之外我們無能為力了。因為愛是一種自然發生的事件,一旦受到人為的影響,這種愛將不會出現,日後總會去操縱,總會努力去控制,總是虛假的了。

我們觀察到嗎?那些愛總是分成兩部分:自我在操縱著,而內心總是知道這種操縱。當那些愛成了一種束縛,虛偽就漸漸消失,於是那個真實的人出現,衝突發生,那些愛也消失了。那些愛從一開始就不是真的,不然怎麼會消失呢?

愛是永恆和神聖的象徵,怎麼會消失得這樣快呢?其實是我們在愚弄,愚弄自己也愚弄別人,但能夠愚弄多久?如果愚弄得太久,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負擔,會沉重得無法活下去的。

如果總是帶著一種負擔,遲早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。如果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那麼它只會是生活的工具,而無法成為真正的生活。一旦內心感到無意義,就開始憎恨了。

如果愛變得虛假,金錢就會變得重要,為甚麼會這樣呢?這點需要領悟。愛給予我們一種完全的安全感,不需要別的,有愛就足夠。如果乞丐能處在愛當中,那種皇帝才有安全感,也無法與之相比。

在愛當中我們就是富有的人,其他東西都不能與愛相提並論。我們或許一無所有,但有愛就擁有了一切,只需一個片刻,整個生命就滿足了。在愛當中我們不害怕死亡,因為已經知道死亡的美。愛的消融是那樣美麗,那樣動人,那麼多的祝福,令我們能夠接受身體的死亡了。能夠沒有恐懼地接受,是因為知道了消融之美。與另一個人自然地消融是多麼的美,那麼消融在大自然之中不是更美嗎?

死亡是一種融化,如果懂得愛就不會恐懼死亡,如果不懂得,這種恐懼就成了生命的重點。怎樣保護自己呢?可以製造城堡和銀行帳戶,但這些只對死亡有保障,害怕死亡也會害怕生活,因為生活總有危險。

生命需要伸展,但恐懼會阻止我們這樣做,於是安全成了生命的全部內容。怎樣才安全,怎樣能不死,成了生活的全部藝術。而真正的生命藝術,卻是怎樣快樂地死,怎樣幸福地死,怎樣去迎接死亡的到來。因為準備好去死,才能準備好去活,才能準備好去愛,才能準備好與神性會合。沒有其他方法了,克服對死亡的恐懼,就是通往神性的那扇門。

我們要到達那個境界,就必須讓自我消失,而安全的意思卻是:無論發生甚麼都必須保持自我。之所以如此重視金錢,是因為金錢能夠幫助我們不去活。一個窮人必須去活,而一個富人則不需要。恐懼的時候沒有真正的朋友,於是每個人都像敵人,人人都必須保護自己,富人更要保護自己,這就是如此強調金錢的原因。

知道金錢就是病源,新生命就開始了。追求外在安全感只表示生命正在離開,不斷努力去達到那種安全,意味著還不能愛,否則愛就是充分的安全感。一刻的愛就是永生,沒有死亡的恐懼,愛著的人能夠放鬆著,帶著愛去死。他知道生命,懷著感激。甚至只是發生了一個片刻,愛都能令人領略那種榮耀和恩賜:幸福已經降臨,感謝大自然賜予這個時光。

我們有否想過活著的價值?已經領略到風中的花兒和樹木,鳥兒和日出,那麼多個早晨和夜晚,我們是怎樣賺得生命的呢?生命美好而無價,無法用任何方式賺得,它只是大自然的一種美好。

如果領略到愛,我們永遠都會帶著感激,對神性唱著感激之歌。於是沒有死亡,愛不知道死亡,只知道生活。如果我們只知道死亡而繞過了愛,金錢就會變得很重要,所以對金錢的愛是死亡的標誌,是死人的愛。

自我總是要執著一些東西,而真心總想給予。心是給予者而不是吝嗇鬼,所以吝嗇鬼從來不相信真心,還會漸漸埋沒真心而只留下自我。吝嗇鬼覺得感情是危險的,不敢去感受而漸漸變得遲鈍,他不容許敏感出現。乞丐過來了,那個真心很難說不,但自我卻能自圓其說:"我不相信乞丐,這也不利於經濟,不利於文化。他看上去很健康,去工作吧!"雖然自圓其說,但也知道這些只是表面的理由。那個真心仍想給予的,因為它不是一個吝嗇鬼。

如果走上金錢的道路,每個人都會生活在自圓其說的推理之中,隱藏著正在扼殺自己情感的事實。這就是自己身上的現象,我們正在扼殺自己。雖然我們無法阻止生命前進,它自會到達死亡之地,無法挽留它。生命也不受我們的控制,它來了也就一定會離開。但在它離開之前,我們卻製造了很多焦慮。

如果接受生命的潮漲潮退,出生與死亡,那麼我們就不會製造焦慮。我們生而能愛,在生命的過程中亦只需要去愛,不必追求別的安全感。不要害怕死亡,死亡一直都給予生命開花的機會。如果生命真正開花,那麼死亡將會是頂峰而不是終點,是登峰造極。

愛是唯一正確的生活,對於那些自然地生活在愛中的人來說,死亡是最美麗的時刻。他們唱著心靈之歌,全身帶著喜悅,去與神聖的愛人相聚。他們已經懂得怎樣去愛和給予了,所以在死亡的時刻也能給予。

他把整個自己交回大自然,氣歸氣,火歸火,土歸土,天空歸天空,他是給予者。生命歸於源泉,他沒有執著。在死亡的一刻如果仍然執著,那麼一切都會變得醜陋。當生命變成一個執著者,那就真的無能為力了。如果一直執著,總是害怕,從來不允許自己去愛,那麼在死亡來臨的那一刻,將會錯過那個頂峰。

生活只有兩條路:一條正確,一條錯誤。~OSHO


如何練習不要將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,也不要壓抑自己?(奧修)

問:如何練習不要將我們的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,也不要壓抑自己? 答:表達和壓抑是同一個錢幣的兩面。它們是對立的,但是基本上它們並不是不同的。在表達和壓抑這兩者當中都是以對方為中心。我在憤怒——我壓抑我的憤怒。我本來要將憤怒對你表達,現在我對你壓抑我的憤怒,但不管是表達或壓抑,那個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