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

兩種活法(奧修)

    我們的生命只有兩種活法:正確和錯誤。正確的活法是分享和愛,錯誤的活法是收藏和剝削,愛和錢就是這兩種活法的標誌。

愛是正確的方法,錢是錯誤的方法,很多人都生活在錯誤的方法中。為甚麼很多人都錯了?驅動力是甚麼?準則在哪裡呢?我們必須想通想透,只有這樣才能領悟佛陀和耶穌,因為他們走在愛的道路上,而愛和金錢這兩條路永遠不會相交。如果走上了金錢道路,我們又怎能與他們相遇?

在金錢道路上的人,無法懂得在愛的道路上的人,因此他們從來都不會相遇。就算敬拜佛陀或耶穌,也會因錯誤的理由而敬拜。為甚麼呢?我們首先要知道,為甚麼愛會變得如此艱難,這是基本。為甚麼不能夠愛?如果能夠愛,那就永遠不會執著於金錢了。

從一開始在孩子的頭腦中,某些東西就被錯置了,這是無法愛的原因。事實上愛是一種自然現象,自然的事物都極其美麗,但無法被操縱。一旦去操縱,它們就會變得不自然,就會缺乏某些東西而變得不美了。

孩子出生之後,他們的愛就被操縱,父母說:"我們是你的父母,要愛我們。"好像愛是一個邏輯推論:"我是你的爸爸所以要愛我。我是你的媽媽所以要愛我。"但愛不是"因為所以"的邏輯,如果這樣操縱孩子,他們就不能產生自發的愛。我們去操縱和控制,正是擔心孩子會拋開自發性,害怕他不愛我們而已。

在產生自發的愛之前受到強迫,孩子會因無助而服從。但他們也學會出賣愛,然後就產生了算計,成了一個生意人。笑,但內心深處是憤怒的,愛,而內心深處卻是恨。

為甚麼孩子對父母會有恨:不是必然會這樣,而是一種惡性循環。首先,孩子與父母衝突是自然成長的必須,他們必然會與父母作鬥爭,否則永遠不會成長。最初的衝突就在孩子出生的時候,這也是母親生產時感到如此痛的原因。

母體要把孩子留在裡面,這是無意識的恐懼。因為孩子正要離開,去成為完整和獨立的生命。其實孩子必須離開的,否則會困死在子宮,這是自然的離開。如果母親對此有所了解,生產時就能减輕痛楚,因為她會努力地協助孩子出生。

這就找到問題的根源,如果孩子不能順利離開,就會產生潛在的恨。如果日後再強迫他去愛父母,這種恨就會留在內心深處,而把愛變成了一個假象。孩子只是因無助而服從,並不情願,這不是自發的愛。

如果父母加上更多的限制,慢慢地自由也被扼殺,孩子感到痛苦,新的恨就產生了。要怎樣處理這些恨呢?也許父母還是繼續去壓制,可是每一次壓制,都表示方向發生了一次錯誤。必須領悟和接受那些衝突,不要製造更多的壓力,因為衝突是成長的一部分,孩子一定要離開的,必須給予越來越多的自由。

自由不會成為一種混亂,而會是一種秩序。如果剝奪了自由,孩子就會在愛的名義下受到傷害,正是這樣令他們的頭腦帶著憎恨。如果孩子憎恨父母,那麼他們將不能愛其他人,他們看見父母就已經聯想到恨了。

如果在愛的背面都隱藏著恨,這樣愛就成了一種分裂,感染了心理毒素。那就必須等待,到孩子真正與另一個人相愛,才會是最終的獨立。到那天孩子才真正出生,正式完成出生的過程,而整個過程,卻持續了幾十年或更長的時間,每天都有痛苦和衝突。

從孩子出生,父母就試圖限制他們的自由,而愛只有在自由中才能產生。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,如果我們嘗試去操縱,就會摧毀那種自發性。孩子只是努力地嘗試愛我們,但只是一種交易。孩子在說"我愛你"的時候,已經在玩一種騙人的遊戲了。

我們必須給予孩子自由,祈禱著,等待孩子產生那種自發的愛,除此之外我們無能為力了。因為愛是一種自然發生的事件,一旦受到人為的影響,這種愛將不會出現,日後總會去操縱,總會努力去控制,總是虛假的了。

我們觀察到嗎?那些愛總是分成兩部分:自我在操縱著,而內心總是知道這種操縱。當那些愛成了一種束縛,虛偽就漸漸消失,於是那個真實的人出現,衝突發生,那些愛也消失了。那些愛從一開始就不是真的,不然怎麼會消失呢?

愛是永恆和神聖的象徵,怎麼會消失得這樣快呢?其實是我們在愚弄,愚弄自己也愚弄別人,但能夠愚弄多久?如果愚弄得太久,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負擔,會沉重得無法活下去的。

如果總是帶著一種負擔,遲早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。如果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那麼它只會是生活的工具,而無法成為真正的生活。一旦內心感到無意義,就開始憎恨了。

如果愛變得虛假,金錢就會變得重要,為甚麼會這樣呢?這點需要領悟。愛給予我們一種完全的安全感,不需要別的,有愛就足夠。如果乞丐能處在愛當中,那種皇帝才有安全感,也無法與之相比。

在愛當中我們就是富有的人,其他東西都不能與愛相提並論。我們或許一無所有,但有愛就擁有了一切,只需一個片刻,整個生命就滿足了。在愛當中我們不害怕死亡,因為已經知道死亡的美。愛的消融是那樣美麗,那樣動人,那麼多的祝福,令我們能夠接受身體的死亡了。能夠沒有恐懼地接受,是因為知道了消融之美。與另一個人自然地消融是多麼的美,那麼消融在大自然之中不是更美嗎?

死亡是一種融化,如果懂得愛就不會恐懼死亡,如果不懂得,這種恐懼就成了生命的重點。怎樣保護自己呢?可以製造城堡和銀行帳戶,但這些只對死亡有保障,害怕死亡也會害怕生活,因為生活總有危險。

生命需要伸展,但恐懼會阻止我們這樣做,於是安全成了生命的全部內容。怎樣才安全,怎樣能不死,成了生活的全部藝術。而真正的生命藝術,卻是怎樣快樂地死,怎樣幸福地死,怎樣去迎接死亡的到來。因為準備好去死,才能準備好去活,才能準備好去愛,才能準備好與神性會合。沒有其他方法了,克服對死亡的恐懼,就是通往神性的那扇門。

我們要到達那個境界,就必須讓自我消失,而安全的意思卻是:無論發生甚麼都必須保持自我。之所以如此重視金錢,是因為金錢能夠幫助我們不去活。一個窮人必須去活,而一個富人則不需要。恐懼的時候沒有真正的朋友,於是每個人都像敵人,人人都必須保護自己,富人更要保護自己,這就是如此強調金錢的原因。

知道金錢就是病源,新生命就開始了。追求外在安全感只表示生命正在離開,不斷努力去達到那種安全,意味著還不能愛,否則愛就是充分的安全感。一刻的愛就是永生,沒有死亡的恐懼,愛著的人能夠放鬆著,帶著愛去死。他知道生命,懷著感激。甚至只是發生了一個片刻,愛都能令人領略那種榮耀和恩賜:幸福已經降臨,感謝大自然賜予這個時光。

我們有否想過活著的價值?已經領略到風中的花兒和樹木,鳥兒和日出,那麼多個早晨和夜晚,我們是怎樣賺得生命的呢?生命美好而無價,無法用任何方式賺得,它只是大自然的一種美好。

如果領略到愛,我們永遠都會帶著感激,對神性唱著感激之歌。於是沒有死亡,愛不知道死亡,只知道生活。如果我們只知道死亡而繞過了愛,金錢就會變得很重要,所以對金錢的愛是死亡的標誌,是死人的愛。

自我總是要執著一些東西,而真心總想給予。心是給予者而不是吝嗇鬼,所以吝嗇鬼從來不相信真心,還會漸漸埋沒真心而只留下自我。吝嗇鬼覺得感情是危險的,不敢去感受而漸漸變得遲鈍,他不容許敏感出現。乞丐過來了,那個真心很難說不,但自我卻能自圓其說:"我不相信乞丐,這也不利於經濟,不利於文化。他看上去很健康,去工作吧!"雖然自圓其說,但也知道這些只是表面的理由。那個真心仍想給予的,因為它不是一個吝嗇鬼。

如果走上金錢的道路,每個人都會生活在自圓其說的推理之中,隱藏著正在扼殺自己情感的事實。這就是自己身上的現象,我們正在扼殺自己。雖然我們無法阻止生命前進,它自會到達死亡之地,無法挽留它。生命也不受我們的控制,它來了也就一定會離開。但在它離開之前,我們卻製造了很多焦慮。

如果接受生命的潮漲潮退,出生與死亡,那麼我們就不會製造焦慮。我們生而能愛,在生命的過程中亦只需要去愛,不必追求別的安全感。不要害怕死亡,死亡一直都給予生命開花的機會。如果生命真正開花,那麼死亡將會是頂峰而不是終點,是登峰造極。

愛是唯一正確的生活,對於那些自然地生活在愛中的人來說,死亡是最美麗的時刻。他們唱著心靈之歌,全身帶著喜悅,去與神聖的愛人相聚。他們已經懂得怎樣去愛和給予了,所以在死亡的時刻也能給予。

他把整個自己交回大自然,氣歸氣,火歸火,土歸土,天空歸天空,他是給予者。生命歸於源泉,他沒有執著。在死亡的一刻如果仍然執著,那麼一切都會變得醜陋。當生命變成一個執著者,那就真的無能為力了。如果一直執著,總是害怕,從來不允許自己去愛,那麼在死亡來臨的那一刻,將會錯過那個頂峰。

生活只有兩條路:一條正確,一條錯誤。~OSHO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何練習不要將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,也不要壓抑自己?(奧修)

問:如何練習不要將我們的情緒加諸在別人身上,也不要壓抑自己? 答:表達和壓抑是同一個錢幣的兩面。它們是對立的,但是基本上它們並不是不同的。在表達和壓抑這兩者當中都是以對方為中心。我在憤怒——我壓抑我的憤怒。我本來要將憤怒對你表達,現在我對你壓抑我的憤怒,但不管是表達或壓抑,那個憤...